由“北京语文课本收入《圣经》章节”引发的思考
文丨纪春静
对于这个问题,有的说,太好了,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接触到圣经,让大家都能知道是上帝造了人;也有的说,不不不,老师把圣经章节当神话讲,这是在误导学生。还有一些中间的声音,比如说,相信上帝会利用这个事情来让推动他的计划,等等。
首先非常值得肯定的一点是,这个事情引发了大家的激烈讨论与积极思考,无论某个人的某个观点是什么,在这个大讨论当中都是有推动力有价值的,我不想(也没有这个权柄)简单地去评判哪个观点更好,或哪个观点不好,只是想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年多以前,有位基督徒朋友一家和我家合租一个房子。这位朋友是坚定的信徒也是热情的传道者,他经常以冯罗敦希尔的圣经故事书为蓝本来给我们两家的孩子一起讲旧约圣经故事(感谢神为我们一家做的美妙的安排)。大半年之后,我感觉两个男孩子,一个小学生一个中学生,都受益很大。他们不但从知识的层面上对上帝的爱、人类的罪及以色列的历史有了认识,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常会活用圣经,学校生活两人也都处理得非常好。这让我特别惊喜,他们的表现大概也可以验证耶稣说的“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路加18:16)。
于是,后来我就向家有女儿的姐姐介绍了这套书,希望她家女儿也能受益于这些美妙的圣经故事。昨天我非常欣喜地听姐姐说起,她家上四年级的女儿也非常喜欢看这套书,自己拿着看了不少了。不过,接着,在旁边听着的外甥女坚定地对我说,"我不相信有上帝"。我听了之后,心情有点复杂,但是也非常能理解她的想法,因为看到她就像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她身边亲近的人都不是基督徒,父母朋友老师加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可能全都把圣经故事当神话来看;同时,更有许多人坚定地说,"圣经是人写出来的,上帝是人想象出来的",自然而然地,她就产生了这种印象--“上帝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无神论”教育的结果。
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读者心理产生了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同样的圣经故事,相信有上帝的人和不相信有上帝的人读出来的内容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想象,同样是圣经里的章节,放在语文课本里,为无神论者所用,可以服务于他们的理论和思想,用“神话”这样的措辞,结出”无神“的苦果子(至于为什么“无神”结出的是苦果子,处处都是证据:人们的无底线无道德无节操、无尽的焦虑与担扰、……);如果为相信上帝的人所用,则可以用来了解上帝的大能及他的公义正直良善,更可以用来了解人的罪性和上帝的大爱,结出美好地果子。也许这正是上帝的大能的体现吧,试问世界上哪个人的语言有这种能力能够结出如此截然相反的果子?
面对这样两个截然相反的结果,我们自然希望人人能相信上帝而结出美好的果子,应该如何做呢?
我们能做的无非有两样。一是与神沟通,即祷告,神必有他的安排与应对,也必会赐我们智慧去应对这些难题;二是与人沟通,即积极传播福音。在这里我主要想说一下第二点。
我以前对传福音的事情有很负面的看法,因为曾经遇到过一个讲圣经的人(现在怀疑那个人并非真正的基督徒,不过当时不懂),让我感觉她根本不在乎我的想法,只是在强迫我去相信或听从一些我完全不理解的事情,所以从一开始就很抗拒。事实上,传福音做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行为,广义上讲属于教育的范畴。而当今社会中除了经济话题之外,最热的当属教育话题,在这个大环境下,传播福音,恰恰可以,也应该融入家庭教育和父母自我教育当中。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三人在外甥女宣布“我不相信有上帝”之后的谈话,对我来说这也算是一次小小的传福音经历吧。
当时听了外甥女讲的“不相信有上帝”,我就想,是呀,我也曾经这么想过,可是后来我怎么就相信了上帝的存在呢?然后,我记起了自己思想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刻。当时上面提到的那位基督徒朋友对我讲了一番话触动了我。他的这番话就是针对那套故事书里讲到的“以色列人过红海”的故事,刚巧小外甥女也已经读过了这一段[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感慨,上帝已经为我和她的讨论预备好了道路,感谢神!]。
于是,我对小外甥女和我姐姐讲了下面这段话(基本照搬自我这位朋友所说),希望她们由此能理解,这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其实可以是真实发生过的。
以色列人在红海面前,好比一群小蚂蚁来到一条小水沟旁边。对这些小蚂蚁来说,水沟里面水流湍急,先进去的两三个可能都被水冲走了。这时,有个小男孩来到小水沟旁边,蹲下来看这一群小蚂蚁。小蚂蚁能不能感受到小男孩存在?大多数不能,但是有少数比较警觉的可能会感觉到,旁边有了一个它们不认识的庞大物体。然后,小男孩发现了小蚂蚁想过又过不去(这里我问了一下外甥女:“如果当时你蹲在旁边看,你会怎么做?”她回答说:“我会放上片树叶帮帮他们。”我很高兴地说:“是呀,这个小男孩也做得差不多!”),于是小男孩在捡起了旁边的一条干树枝搭在了小水沟上。哇塞,小蚂蚁发现水没有了,我们可以通过啦。大家开心通过之后,再往回一看,咦?水又回来了!其实呢,是小男孩已经又捡起树枝在旁边快乐地玩耍了。
看,这个事情,从小蚂蚁的角度上讲真得是“神话”般的存在,它们并不知道也无法解释到底发生了什么,可是它确确实实发生了。对小蚂蚁来说,那个在小水沟上搭树枝的小男孩在那个时刻就是它们的“上帝”,但是,它们的不知道完全无法否认这个“上帝”存在。
讲到这里,姐姐和外甥女俩人都在若有所思索地点头。然后姐姐慢慢地说:“哦,原来,只是人要把自己想像成,小小的,小蚂蚁,那也是可能的呀。”我也想起了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类比的那天,我心里很惊讶地想,“哇,这么说,原来上帝真的是极有可能存在的!”不过,仅仅是认识到上帝“可能”存在,也许对许多人来说,这算不上成功地传福音。我自己当时也确实只是想到了“极有可能”存在,而不是“确实存在”。可是,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这个从“不存在”到“有可能存在”的小小转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这个小小转变完全打开了我的心门,让我希望更多地去寻求上帝存在的证据和相关的一些观点。
即使我们没有立即从不信转为信,但是这却触发了我们的思考,打开了我们的心门,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更大的思维空间。单从教育意义上讲,可以说,在听到这个类比之后,我们可以把自己代入到小蚂蚁这个层面,也可以把自己代入到小男孩这个层面;可以体会小蚂蚁面对湍急水流的恐慌和过去之后的开心,也可以体会小男孩对小蚂蚁的同情心和爱心。
这种类比很好地开拓了孩子甚至我们做为成年人的思维空间,事实上,在体会上述提到的那些的同时,孩子的思想会游走于两个不同的空间--小蚂蚁和人,这对他们的智力开发与情商培养都是非常有好处,更不用提想象力的培养了。
反之,想像一下,如果把这个故事简单的用一个"神话"随便一读,再加上为了应付考试而背一背所谓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无论是从福音传播的角度还是从教育孩子的角度,都会错过甚至歪曲太多太多的教育的机会。
当然,同样,我认为在传播福音时也不应该只简单地对无神论者说"就是有上帝”、“这就是上帝做的"、“你只要信就行了”,这种简单化也同样会错过上面提到的教育的机会。何况,我见过好几个朋友提到“想信却信不了”,所以这“信”并不是说信就能信的,传福音更不是简单地向别人重复一些信条那么容易的。
我想,首先要让对方打开心门,愿意去探索上帝的话语并从中建立个人与上帝的关系,这是很重要的。
最后回到本文开始提到的“圣经章节进课本”的事情。后果不好预料,同样,这个开端是好是坏现在也无法下结论,但是,正如上帝也常常使用人类历史上的某些人的某些错来完成他的计划,我相信这个开端也同样可以为他所用:这个事情确实可以让更多人接触到圣经故事,也让福音有了不同的传播空间。
与其简单地争论,好或不好、应该或不应该,不如积极地去思考并理性地讨论,如何在这新的情况下更好地促进福音的传播与圣经的学习。
同时向上帝的祷告是不可少的,这一点儿上我很欣赏我去的这个教堂的做法:积极推广面向慕道者的各种层次的圣经学习,即使有人不信且总是在怀疑;同时,乞求上帝开启智慧并请圣灵做工。教堂里的牧师和老师们都相信,我们要做的是传播上帝的话语,而别人信不信,最终结果要看上帝的意思。
而我认为更神奇的是,个别不信的人的质疑所触发的讨论往往会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上帝的这些话语。这是不是也可以看做是上帝在使用这些人帮助我们理解他的话语呢?所以,从这一点儿上讲,我非常尊重这些目前不信的慕道者。扯得有点远了。
总之,感谢上帝开启,圣经谁都可以读,可是只有愿意去信的人才有可能悟到其中的奥秘!
欢迎投稿。除微信公众号,文章还同步到腾讯新闻、天天快报、一点资讯等客户端。投稿邮箱:suishouchuanfuyin@163.com,除图片、视频、音频,不要使用附件。
扩展阅读:
只闻天使在唱歌
那么温柔地触动我
我未认主 主早爱我
甘心拯救我